聚光灯下的分裂图景:概念车与离职潮
当梅赛德斯 - 奔驰 VISION ICONIC 概念车以未来感设计惊艳全球时,总部斯图加特传来的另一则消息却透着沉重:约 4000 名员工已接受自愿离职方案。这组看似矛盾的画面,精准勾勒出百年巨头的当下处境 —— 一边是对电动化未来的豪赌式投入,一边是向现实成本压力的无奈妥协。
这场被称为 “史上最大规模” 的裁员,实则是精心设计的 “自愿优化”。奔驰打破了原本承诺至 2034 年的就业保障,以梯度化补偿方案说服员工离场:资深管理人员最高可获 50 万欧元(约合 413 万元人民币)遣散费,普通工程师、IT 及行政人员的补偿也与职级、工龄挂钩,还设置 “加速奖金” 激励尽早决策。截至 10 月下旬,首批离职潮已落地,而奔驰的终极目标是到 2027 年推动 3 万人离职,每年节省 50 亿欧元成本。
裁员背后:销量滑坡与转型困局
这场 “砸钱劝退” 的背后,是奔驰难以掩饰的经营压力。2025 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其全球销量同比下滑 12% 至 52.53 万辆,核心乘用车业务同步下降 12%,而中国市场 27% 的跌幅成为 “重灾区”,北美市场也下滑 17%。更棘手的是产品结构的 “冰火两重天”:S 级、迈巴赫等高端车型销量增长 10%,但肩负走量重任的 C 级、E 级等核心系列暴跌 17%,入门级产品也下滑 12%。
燃油车基本盘松动的同时,电动化转型陷入僵局。尽管全新电动 CLA 推动纯电车型环比增长 22%,但同比几乎零增长,今年累计销量仍落后 13%。这种 “双线作战” 的消耗尤为致命:既要维系燃油车帝国的利润,又要投入巨资研发电动车、智能座舱等新技术,庞大的组织架构与传统技术积淀反而成了 “转型包袱”。正如奔驰人力资源总监 Sabine Kohleisen 所言,裁员是 “在增强竞争力与坚守社会责任间的艰难平衡”。
行业缩影:传统巨头的必答题
奔驰的阵痛并非个例,而是全球汽车业变革的典型样本。当特斯拉、蔚来等新势力以轻盈架构专注电动赛道时,百年车企必须面对三大挑战:
- 人才结构重构:燃油车发动机工程师等传统岗位需求萎缩,智能驾驶、软件研发人才缺口扩大,裁员成为 “腾笼换鸟” 的必然;
- 成本与投入的博弈:奔驰计划 2027 年推出 17 款电动车型及 7 款中国专属产品,研发投入持续高企,裁员节流成为支撑战略的无奈选择;
- 市场信任的维系:N+1 补偿与高额遣散费虽缓解了劳资矛盾,但被裁员工面临 “就业寒冬” 的现实,仍引发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
三叉星徽的突围之路
对奔驰而言,裁员仅是 “治标”。要在转型深水区突围,更需三重突破:其一,将 “豪华基因” 注入电动化,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建立差异化优势,让 “电动奔驰” 延续品牌内核;其二,优化全球资源配置,针对中国等核心市场加快本土化创新,扭转销量颓势;其三,构建 “可持续人才体系”,在裁员的同时加大新技术人才储备,避免 “减员又减能”。
这场裁员潮终会落幕,但汽车业的电动化革命仍在加速。当三叉星徽驶过转型阵痛,能否续写百年传奇,取决于它在 “守成” 与 “革新” 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 毕竟,能定义汽车的品牌,更应能定义汽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