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 20 多年的娃哈哈桶装水,突然换成了‘沪小娃’?”9 月下旬,上海不少家庭和企业收到配送员的通知,曾经熟悉的蓝色 “娃哈哈” 桶装水标签,悄然换成了印着 “至真至纯、同宗同源” 的新品牌。这场看似寻常的品牌更替背后,是一场持续两月的企业生存危机 —— 因商标授权到期未续,年营收超 1.2 亿元的娃哈哈上海工厂被迫停工,在沟通无果后仓促推出新品牌 “沪小娃”,而这起纠纷的背后,更牵扯出娃哈哈家族接班后的管理博弈与国资权益争议。
一、骤变:从行业前三到全面停工
上海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的命运转折,发生在 2025 年 6 月 30 日的那个深夜。“集团生产计划中心突然来电,要求 7 月 1 日起立刻停止生产和发货。” 公司相关负责人向媒体透露,仅仅两天后,娃哈哈集团正式发函,明确要求停止使用所有 “娃哈哈” 相关商标,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这道 “停工令” 让这家深耕上海市场 23 年的企业陷入绝境。作为 “娃哈哈” 桶装水在上海的独家经营实体,该公司由浙江娃哈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持股 70%,法定代表人宗伟持股 30%,2024 年营收已突破 1.2 亿元,在上海桶装水市场稳居前三。“20 多年从未亏损,我们一直以为自己是集团的核心子公司。” 宗伟的困惑道出了许多老员工的心声。
7 月 23 日,金山区市监局的查封进一步切断了企业的退路 —— 产品与物资被封存,上下游合作全面中断,8 月 21 日,公司不得不启动裁员,承诺 “若能活下去就重新召回员工”。从行业标杆到濒临关停,这家工厂的遭遇凸显出品牌授权依赖的致命风险。
二、根源:商标到期与 “削藩” 博弈
这场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两份已到期的 “娃哈哈” 商标授权。据知情人士透露,上海公司使用的核心商标分别于 2021 年和 2023 年到期,尽管集团曾开具 “分公司证明” 允许其继续生产,但新的授权合同始终未能签订。而深层原因,则指向娃哈哈二代接班后的管理变革。
宗庆后生前为照顾宗族亲属,将各地生产线采用 “分封制” 管理,不同区域的生产经营权多由家族成员负责。这种模式在企业扩张期曾发挥作用,但宗馥莉接班后启动 “削藩”:通过收紧品牌授权、转委托代工等方式,将分散的产能收归自控。上海工厂正是这场战略调整的关键靶点 —— 集团要求其破产清算遭拒后,便以商标到期为由叫停生产,转而由宗馥莉旗下 “杭州迅尔” 委托长兴某代工厂接管上海市场。
矛盾的特殊性在于,上海工厂的大股东正是宗馥莉担任法人的浙江娃哈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而该公司中,娃哈哈集团持股 43%,杭州市上城区国资、内部员工及社会资本合计持股 57%。关停工厂直接导致浙江娃哈哈实业利润受损,国资方已明确表示 “不认可此事”,并派调查组介入,形成 “宗馥莉战略调整与国资权益维护” 的博弈僵局。
三、突围:“沪小娃” 的生存赌局
“推出新品牌是无奈之举,我们有心理准备。”9 月 26 日,上海公司正式宣布 “沪小娃” 桶装水上市,产品延续原有生产线和品质标准,宣传海报上的 “同宗同源” 四字,既是对老客户的承诺,也暗含对品牌渊源的强调。
这场 “自救” 已初见市场反馈。由于经销商对长兴代工厂的资质存疑,原 “娃哈哈” 桶装水在上海的销量暴跌超 40%,而部分认可原厂工艺的老客户,因 14.8 升一次性桶装水等特色产品选择留存,成为 “沪小娃” 的初始基本盘。更关键的支撑来自国资方 —— 在供应链断裂后,杭州市上城区国资推动 “沪小娃” 上线,试图保住上海市场渠道,避免资源完全流失。
但新品牌的挑战显而易见。桶装水市场高度依赖品牌认知,农夫山泉等对手已通过低价策略(瓶装水单价低至 0.66 元)抢占份额,“沪小娃” 既需投入成本建立信任,又要应对价格战压力。“做新品牌需要时间,很难,但这是唯一的活路。” 上海公司负责人的表态透露出决绝。
四、变局:“娃小宗” 将至,内部裂痕待弥
上海工厂的困境并非孤例,而是娃哈哈品牌体系重构的缩影。据透露,宗馥莉旗下宏胜饮料集团已注册 “娃小宗” 商标,计划 2026 年全面替代 “娃哈哈”,以解决商标合规问题与家族分权矛盾。这一战略虽意图明确,却引发内部广泛争议:家族其他成员担心 “削藩” 危及自身利益,国资方忧虑战略动荡影响投资回报,经销商则对品牌切换的市场风险心存不安。
目前,事件仍存在多重走向可能。若国资方持续施压推动和解,宗馥莉或重新授予上海工厂商标使用权;若坚持 “削藩”,宗氏家族其他成员可能效仿 “沪小娃” 模式另起炉灶,形成品牌碎片化格局。而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无论是 “娃哈哈”“沪小娃” 还是未来的 “娃小宗”,水质稳定与供应保障才是核心关切。
从年营收 1.2 亿的行业强者到靠新品牌 “续命”,娃哈哈上海工厂的遭遇,折射出传统家族企业向现代化管理转型的阵痛。这场由商标授权引发的风波,不仅关乎一家工厂的生死,更考验着娃哈哈在二代接班、国资参与、市场竞争多重压力下的平衡能力。“沪小娃” 能否站稳脚跟,“娃小宗” 能否顺利落地,或许将成为观察这家民族企业未来走向的关键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