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全景:从日韩到东南亚,全区域同步下挫
此次亚太股市的大跌呈现 “范围广、跌幅深、启动快” 的鲜明特征。作为区域核心市场,日本股市成为波动中心 —— 日经 225 指数开盘即跌破 37000 点关键支撑位,早盘最大跌幅达 3.2%,拖累东证指数同步下跌 2.8%,半导体、汽车等出口导向型板块领跌,丰田汽车、东京电子股价均跌超 4%。韩国首尔综合指数更显脆弱,开盘跌幅便达 2.5%,随后在程序化交易的踩踏效应下,跌幅扩大至 3.1%,三星电子、SK 海力士等权重股均创两周内最大单日跌幅。
新兴市场的表现更为惨淡。印尼雅加达综合指数开盘跌 2.7%,延续此前外资撤离的颓势,今年以来资金撤出规模已近 18 亿美元;越南胡志明指数、马来西亚吉隆坡综合指数分别下跌 1.8% 和 1.2%,凸显东南亚市场对全球流动性收紧的敏感。中国香港恒生指数开盘跌 1.26%,恒生科技指数跌幅超 2%,腾讯、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集体承压;A 股虽在银行等权重板块护盘下跌幅收窄,但三大指数开盘均集体低开,个股呈现 “涨少跌多” 的分化格局。
唯一的例外是新加坡海峡指数,凭借其离岸金融中心的避险属性,盘中一度翻红,最终微跌 0.3%,成为亚太市场中唯一跌幅不足 1% 的主要股指,资金避风港效应初步显现。
三重导火索:政策变数与债市异动引发流动性恐慌
这场开盘即跌的暴跌,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多重利空因素集中爆发的结果。首当其冲的是美联储降息预期的急剧降温,成为压垮市场的 “第一根稻草”。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 12 月将启动降息,但普徕仕首席美国经济学家 Blerina Uruci 最新表态称,由于美国经济受 AI 相关资本开支提振表现强劲,且通胀上行风险仍存,12 月降息概率仅为五成,2026 年上半年更可能维持现有利率水平。这一言论直接扭转市场预期,联邦基金期货数据显示,12 月降息 25 个基点的概率从 70% 骤降至 50%,引发全球风险资产抛售。
日本债市的异动则成为 “第二只黑天鹅”。受首相高市早苗可能推出 17 万亿日元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的影响,日本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攀升至 1.75% 以上,接近 2008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作为全球最大债权国,日本国债市场规模超 7.8 万亿美元,其收益率飙升通过资本流动、日元套利交易解体等渠道传导至全球,加剧了流动性收紧效应。Societe Generale 策略师 Albert Edwards 警告,日本国债收益率持续攀升可能引发 “全球金融末日”,通过收紧流动性将世界增长拖至 1%。
美股的隔夜拖累进一步放大了恐慌情绪。前一交易日,纳斯达克指数暴跌 2%,标普 500 指数跌 0.7%,科技股的大幅回调直接影响了亚太市场的风险偏好。由于亚太股市与美股存在较强的联动效应,尤其是科技板块的估值锚定关系,美股的下跌直接引发亚太科技股的跟跌,形成 “美股跌 — 亚太跟” 的传导链条。
资金动向:外资撤离与避险情绪升温
市场大跌背后,是资金的大规模重新配置。数据显示,外资持续撤离东南亚股市,已连续第六个月净流出,其中印尼、泰国成为资金流出重灾区。国际对冲基金纷纷减持亚太权益类资产,转而增持美元现金与美国国债,反映出全球资金对风险资产的规避态度。
从行业流向看,防御性板块成为资金的 “避风港”。亚太地区的公用事业、医疗保健板块跌幅显著小于大盘,日本的农林牧渔股甚至逆势上涨;而对利率敏感的房地产、对出口敏感的制造业、对全球需求敏感的科技股则成为抛售重灾区,跌幅普遍超过 3%。这种行业分化,凸显了投资者在不确定性上升时的防御性配置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长线资金开始关注超跌机会。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国际大行虽下调了部分新兴市场评级,但仍维持对中国 A 股、日本高端制造板块的中性评级,认为短期波动不改长期结构性机遇。中国南下资金对港股科技股的净买入规模虽有所缩减,但未出现大规模撤离,显示出对核心资产的长期信心。
后市展望:波动加剧与结构性机会并存
对于亚太股市的后续走向,机构普遍认为短期波动将加剧,但长期分化态势明显。摩根士丹利指出,美联储政策不确定性与日本债市波动将成为未来 1-2 个月的主要风险源,若流动性进一步收紧,亚太股市可能面临更大回调压力;但从估值看,部分市场如 A 股、韩国股市的市盈率已处于历史中枢下方,过度下跌后将出现估值修复机会。
潜在的政策对冲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市场预期,若股市持续暴跌,日本央行可能推迟加息计划,甚至重启宽松以稳定债市;中国央行或通过降准、MLF 操作等方式释放流动性,支撑市场信心;东南亚国家可能出台财政刺激与外资优惠政策,缓解资金外流压力。这些政策的出台时机与力度,将成为决定市场底部的关键因素。
对于投资者而言,当前需警惕高杠杆、高估值的板块,重点关注具备防御属性与政策支撑的领域:一是受益于利率上行的金融板块,如银行、保险;二是内需主导的消费板块,如食品饮料、医药健康;三是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硬科技板块,如半导体设备、AI 基础设施。正如 Aletheia Capital 分析师 Nirgunan Tiruchelvam 所言,“亚太市场的风险与机遇并存,关键在于区分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
这场开盘即跌的暴跌,本质上是全球流动性收紧周期下的一次风险释放。对于亚太市场而言,既要面对美联储政策转向与日本债市波动的外部冲击,也要应对自身经济基本面与产业结构的内部挑战。未来,只有那些具备坚实基本面、充足现金流与核心竞争力的资产,才能在波动中站稳脚跟,而市场的真正复苏,仍需等待全球流动性环境的改善与政策信心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