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 股市场震荡调整的背景下,金融板块再度扮演 “压舱石” 角色。11 月 19 日,中国银行盘中直线拉升,涨幅超 3%,股价创下上市以来历史新高,总市值一举突破万亿元大关。这一行情并非个例,当天银行板块整体逆势走强,光大银行、平安银行等多股跟涨,印证了低估值高股息板块正迎来系统性估值修复契机。
万亿市值背后:业绩与资金的双重共振
中国银行此次市值突破万亿,本质是基本面稳健与资金持续流入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经营数据来看,2025 年上半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 3294 亿元,同比增长 3.61%,税后利润 1176 亿元保持稳定,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至 12.57%,为业务扩张奠定坚实基础。在业务结构上,该行精准踩中政策风口,科技贷款余额达 4.59 万亿元,绿色贷款增长 16.95%,跨境人民币清算量突破 560 万亿元,全球化与特色化优势持续凸显。
资金端的强力支撑更为行情注入核心动力。作为高股息代表,中国银行 30% 的稳定派息比例对长线资金极具吸引力 ——2025 年中期拟每 10 股派息 1.094 元,股息总额达 352.50 亿元。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保险资金已增持银行股 83.6 亿股,国有大行成为配置重点,叠加汇金等 “平准基金” 通过宽基 ETF 间接入市,为中国银行等权重标的带来增量资金。此前公募基金对银行股低配缺口显著,主动权益基金持仓占比仅 3.8%,远低于沪深 300 指数 13.7% 的权重,补配需求进一步推升股价。
板块崛起逻辑:政策与市场的同频发力
中国银行的领涨行情,折射出银行板块估值修复的深层逻辑。政策层面,2025 年 “新国九条” 强调股东回报,与银行股高股息特性高度契合;《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修订后,险资权益投资限制放宽,催生配置需求。货币政策方面,央行三季度报告释放适度宽松信号,市场预期 “降负债成本、稳净息差” 政策将持续发力,助力银行利润修复。
市场环境的变化更凸显银行股防御价值。近期成长赛道波动加大,资金加速从高风险领域流向低估值板块,而银行板块 6.5% 的平均股息率远超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成为避险资金首选。值得注意的是,银行板块总市值已突破 10 万亿元,工商银行等头部机构股价均创历史新高,显示资金对金融板块的认可度从单点突破转向全面提升。
后市展望:估值修复与结构升级并存
对于中国银行及银行板块的后续表现,机构普遍持乐观态度。中信建投分析师马鲲鹏指出,在宏观经济弱复苏背景下,高股息策略仍是主线,险资、公募等长线资金的增配动力将持续释放。从业务前景看,中国银行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 “五篇大文章” 领域的布局,正推动业务结构从传统信贷向多元化服务转型,为估值提升打开长期空间。
不过需注意的是,板块上涨过程中仍存分化可能。华泰证券提示,具备全球化布局、特色业务领先的国有大行,以及区域经济支撑强劲的城商行,更易获得资金持续青睐。对于投资者而言,可重点关注股息率稳定性、不良贷款率改善幅度等核心指标,把握估值修复与业务升级带来的双重机遇。
从市场全局看,中国银行市值破万亿不仅是个体行情的里程碑,更是 A 股市场风格切换的重要信号。在政策引导与资金轮动的双重作用下,以银行股为代表的价值板块正重新获得定价,这既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也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