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组合拳:筑牢市场上涨 “压舱石”
宏观政策的精准发力的是资产爆发的核心支撑,形成 “货币 + 财政” 的双重托底格局。
货币政策持续释放流动性暖意,2025 年一季度 M2 同比增长 7.0%,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 8.4%。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分别下降 50 和 60 个基点,低利率环境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推动资金向权益资产流动。结构性工具定向赋能关键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增速达 15.1%,远超整体贷款增速,为科技创新注入活水。
财政政策加码稳增长与促转型,提高赤字率的同时,扩大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规模。专项债支持存量商品房转为保障房,既化解房地产库存压力,又稳定产业链预期;以旧换新政策覆盖范围扩大,直接拉动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增长,形成 “投资 + 消费” 双轮驱动。
基本面支撑:新质生产力激活增长新动能
经济基本面的韧性回升与产业结构的深度升级,为资产上涨提供坚实内核。
核心经济数据超预期回暖,一季度 GDP 同比增长 5.4%,制造业 PMI 连续两个月处于扩张区间,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关键指标较 2024 年明显改善。PPI 在 7 月转正,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涨 0.6%,工业领域通缩压力缓解,企业盈利修复预期强化。
新质生产力成为核心增长引擎,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国产 AI 大模型落地应用,5nm 刻蚀机进入国际供应链,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持续提升;新能源产业优势巩固,8 月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 22.7%,光伏、风电产业链占据全球主导地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服务器产量增长 86.2%,工业软件、行业 SaaS 等领域迎来价值重估。
全球资本回流:估值洼地与避险属性双重吸引
在全球经济格局调整背景下,中国资产的估值优势与安全属性凸显,成为全球资本的 “避风港” 与 “增长极”。
估值洼地效应显著,A 股当前市盈率仅 16.6 倍,不足美股的一半,而股息率达 2.48%,远超美股的 0.56%,这种性价比吸引外资加速布局。2025 年上半年外资股本证券净流入 282 亿美元,扭转此前连续净流出态势,北向资金三季度重仓科技股平均涨幅达 22.3%。
人民币资产避险属性增强,美元指数开启下跌周期,中美关税预期缓和推动人民币汇率升值,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一度收复 7.33 关口。中国外汇储备稳定在 3.2 万亿美元以上,外汇市场韧性充足,进一步提升外资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收益预期。全球 “东升西降” 格局下,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吸引长期资本持续配置。
市场生态优化:资金流向与情绪共振形成合力
投资者信心回暖与市场结构优化,放大了资产上涨的赚钱效应,形成良性循环。
市场情绪全面升温,长江商学院调查显示,63.1% 的投资者看涨 A 股,愿意增加股票配置的净比例达 18.9%,创 2021 年以来新高。上市公司回购力度加大,进一步强化市场信心,推动机构与散户资金同步入场。
资金配置向高质量领域集中,市场结构持续优化。资金从传统行业向新兴产业迁移,港股医药 ETF 实现翻倍,科技类、新能源类 ETF 成为资金流入主力;周期板块同时受益于全球制造业复苏与通胀预期,有色金属、煤炭等板块获公募基金与北向资金共同增持,2025 年上半年北向资金净买入周期板块 287 亿元。
趋势展望:结构性机会主导长期行情
中国资产的此次爆发,并非短期资金炒作的普涨行情,而是产业升级与价值重估的必然结果,长期结构性机会将围绕三大方向展开。
科技与高端制造赛道持续领跑,半导体、AI 算力、工业母机等 “卡脖子” 领域,将在政策支持与进口替代需求下持续受益;绿色经济全产业链潜力释放,从光伏硅料、储能电池材料到能源管理平台,再到氢能、碳捕集等前沿技术,将孕育更多行业龙头;大健康与消费升级领域稳步增长,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契合老龄化需求,个性化、体验式消费顺应内需结构转型趋势。
未来,中国资产的价值重估将更加聚焦于核心竞争力与长期成长性。在政策持续赋能、产业不断升级、全球资本持续流入的背景下,那些扎根实体经济、掌握核心技术、契合时代趋势的资产,将持续引领市场行情,中国资产的全球吸引力也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