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动信号:人民币强势破局,创 11 个月以来最佳表现
10 月以来,人民币汇率上演 “强势反转” 行情: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举收复 7.1 关口,创下 2024 年 11 月以来新高,年内升值幅度达 2.40%;离岸人民币同步走强,年内升幅升至 2.79%,双双突破 2% 的关键阈值。更具标志性的是,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全面走高 ——CFETS 人民币汇率指数报 97.32,按周上涨 0.55,创 2025 年 4 月以来新高,BIS 货币篮子与 SDR 货币篮子指数同步刷新阶段性峰值,显示人民币升值具备 “多边支撑” 特征。
汇率走强的直接影响已在 A 股显现:10 月 16 日,航空、造纸等进口依赖型板块逆势上涨,南方航空盘中涨幅超 3%,晨鸣纸业涨逾 2%;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再超 50 亿元,10 月以来累计净流入突破 500 亿元,较此前文章提及的 400 亿元规模进一步扩容,电子、电力设备等外资重仓板块持续获资金加仓。这种 “汇率升值 — 外资流入 — 板块走强” 的正向循环,正成为 A 股慢牛行情的新推手。
逻辑解码:内外共振催生升值,股汇联动形成闭环
人民币突然转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外部流动性宽松、内部经济复苏与资本市场回暖三重力量共振的结果,与此前 A 股 “政策 + 资金 + 产业” 的利好逻辑形成完美衔接。
外部宽松:美联储降息打开升值空间
鲍威尔的 “鸽声” 成为人民币升值的 “催化剂”。随着 10 月降息 25 个基点概率接近 100%,美元指数从年初高位回落近 9%,10 年期美债收益率跌破 4% 关口,中美利差收窄至合理区间,跨境资金流出压力显著缓解。苏商银行武泽伟指出,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劳动力市场疲软,推动美联储重启降息周期,美元流动性宽松直接压低美元币值,为人民币等非美货币创造了升值窗口。更关键的是,美国 9.2 万亿美元国债到期压力(6 月单月到期 6.5 万亿美元)削弱了美元资产吸引力,国际资本加速向基本面更优的新兴市场转移,人民币资产成为核心配置方向。
内部支撑:经济韧性筑牢升值根基
国内经济的 “稳中有进” 为汇率走强提供了坚实基本面。9 月数据显示,核心 CPI 同比上涨 1.0%,涨幅连续 5 个月扩大,为近 19 个月以来首次回到 1%,显示消费复苏动能持续增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降幅收窄 0.6 个百分点,环比持平,反映制造业供需格局持续改善。从产业端看,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超 70%,高端制造业占比持续提升,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推动贸易顺差保持稳定,为汇率提供 “经常项目支撑”;A 股上证指数突破十年新高,科创板科创成长层吸引 23 家 AI、航天企业申报,资本市场活力提升进一步增强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形成 “股汇联动” 的良性循环。
政策护航:稳增长与汇市管理协同发力
政策工具的精准运用为升值提供了 “稳定器”。9 月末,国家发改委宣布 5000 亿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快推进,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既夯实经济复苏基础,又稳定了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与此同时,央行通过 “逆周期调节” 引导市场预期,避免汇率单边波动,在推动人民币合理升值的同时,防范短期过快上涨引发的风险。财信金控伍超明指出,这种 “政策稳预期 — 经济稳复苏 — 汇率稳升值” 的逻辑链条,让人民币升值具备 “可持续性”。
市场影响:板块分化加剧,三类机会浮出水面
人民币升值如同 “双刃剑”,在 A 股内部引发板块分化,既催生明确机遇,也带来结构性挑战,为投资者提供了更清晰的配置指引。
进口依赖型板块:成本红利直接兑现
航空、造纸、有色金属等 “美元负债高、原材料进口多” 的行业成为最大赢家。以航空业为例,南方航空持有大量美元负债用于飞机采购与租赁,人民币兑美元每升值 1%,其每股收益可增加 0.03 元至 0.05 元,汇兑成本与燃油进口成本双重下降将显著改善利润空间。造纸行业同样受益显著,国内企业 70% 以上的木浆依赖进口,晨鸣纸业等龙头毛利率可提升 3% 至 6%。有色金属领域,中国铝业等企业进口矿石成本降低,叠加产品人民币计价优势,盈利预期大幅提升,与此前文章提及的周期板块估值修复逻辑形成共振。
外资重仓板块:资金回流持续加码
人民币升值强化了外资配置 A 股的动力,电子、电力设备等北向资金重仓板块迎来 “双重利好”。历史数据显示,人民币升值周期中,北向资金对 A 股的配置力度显著加大 ——2025 年以来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超 1500 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贵州茅台、招商银行等蓝筹股与中芯国际、海康威视等科技龙头均获重点加仓。中金公司测算,美元周期下行背景下,新兴市场年内有望迎来 3000 亿美元资金回流,A 股作为 “核心资产池”,电子、电力设备等板块将直接受益于外资加仓,与科技成长主线形成协同。
出口导向型板块:承压下的转型机遇
纺织、传统家电等出口依赖型行业面临短期压力。鲁泰 A 等纺织企业因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出口订单出现缩减;美的集团等家电企业海外市场份额受汇率影响承压,低附加值制造业更是面临成本转嫁难题。但长期来看,压力正倒逼企业转型 —— 鲁泰 A 加大新型纤维材料研发,美的集团推进家电智能化升级,这些转型动作与 A 股 “产业升级” 主线相契合,具备技术优势与品牌壁垒的出口企业有望穿越短期波动,甚至借助 “一带一路” 新兴市场开拓实现逆势增长。
后市展望:升值周期开启,布局三类核心资产
对于人民币走势与 A 股配置,机构普遍认为 “温和升值” 将成常态,股汇联动下的结构性机会值得重点把握,这与 A 股慢牛行情的长期逻辑高度一致。
一是把握进口红利确定性机会。兴业研究郭嘉沂指出,从现在到明年上半年,人民币仍处于升值周期,航空、造纸等板块的成本改善逻辑明确,可重点关注南方航空、晨鸣纸业等龙头,这类企业业绩弹性与汇率升值直接挂钩,且当前估值仍具安全边际。
二是锁定科技成长核心标的。人民币升值与外资回流形成 “叠加效应”,半导体、AI 算力等科技赛道既受益于产业升级逻辑,又能承接外资加仓资金。光大证券建议聚焦中芯国际(14nm 制程订单排至 2026 年)、药明康德(CXO 需求回暖)等标的,这类企业兼具业绩确定性与估值提升空间。
三是布局内需消费优质蓝筹。随着消费复苏与人民币升值形成共振,高端消费、免税等内需板块迎来双重利好。外资对贵州茅台等股息率高、业绩稳定的蓝筹股偏好显著,而消费升级推动的新兴消费领域(如新能源汽车、高端家电),既能规避出口压力,又能享受内需增长红利,成为攻守兼备的配置选择。
需要警惕的是,伍超明强调 “双向波动仍是未来常态”,央行 “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的导向不会改变,短期需关注美联储降息节奏、海外地缘政治等外部冲击。但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与全球 “去美化” 进程,将为人民币升值与 A 股慢牛提供持续支撑。
升值浪潮中的 A 股价值锚点
人民币收复 7.1 关口,本质是中国经济韧性与全球流动性宽松共振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是汇率层面的 “价值重估”,更是 A 股慢牛行情的 “新引擎”。从外部看,美联储降息打开了流动性空间;从内部看,经济复苏与政策托底筑牢了基本面根基;从市场看,股汇联动形成了资金回流的正向循环 —— 这与此前 A 股 “内外利好共振” 的逻辑一脉相承,进一步夯实了慢牛行情的底气。
对于投资者而言,无需纠结于汇率的短期波动,而应聚焦 “升值受益 + 产业趋势 + 业绩确定” 的核心逻辑。航空造纸的成本红利、科技赛道的外资加仓、消费蓝筹的内需支撑,三类机会共同指向一个结论:在人民币升值与 A 股利好的双重护航下,那些锚定优质资产、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终将在市场分化中脱颖而出,成为慢牛征程中最可靠的价值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