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4 日,南海海面的风眼正稳步向广东沿海移动,今年第 18 号台风 “桦加沙” 已升级为超强台风级,预计于当日在珠海至徐闻一带沿海正面登陆。这场裹挟着 16 级阵风与特大暴雨的 “风王”,叠加前期台风 “米娜” 的影响,使广东面临今年以来最严峻的防汛防台风考验。截至 9 月 23 日 17 时 30 分,全省已紧急转移群众超 104 万人,广州、深圳等十余地市启动 “五停” 措施,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全域防御战已然打响。
一、应急升级:从 Ⅰ 级响应到全域 “五停”
“桦加沙” 的强势来袭,推动广东防御等级不断攀升。9 月 23 日 10 时,广东省防总将防风应急响应从 Ⅱ 级升至 Ⅰ 级,这是应急响应体系中的最高级别。与此同时,省水利厅同步启动水利防汛防台风 Ⅰ 级响应,南方电网启动防风防汛一级应急响应,4 万余名电力抢修人员全员待命。
防御指令迅速转化为全域行动。广州、深圳、珠海等 11 个地市陆续宣布实施 “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 的 “五停” 措施,覆盖珠三角及粤西核心受影响区域。在江门市开阳高速梁金山服务区,玻璃大门已用木板封固,醒目张贴 “台风避险场所” 标识;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工程狮子洋通道全线停工,2800 余名施工人员全部撤离,80 余台龙门吊完成趴杆固定。
海上防线更早启动加固。早在 9 月 18 日防御台风 “米娜” 时,全省海域已落实 “六个百分百” 措施,目前 80231 艘渔船全部在港加固,1.2 万名海上作业人员撤离上岸。广东海事局在珠江口、粤东、粤西设立三条点验线,引导 10398 艘次船舶转移至安全水域,210 条客渡航线、596 艘客渡船全部停运停航。
二、生命至上:不漏一人的转移大行动
“阿公,台风要来了,我们送您去卫生院安置。” 在江门台山市下川岛,工作人员用救护车将独居海边的行动不便老人安全转移。这一幕是广东百万转移行动的缩影,各地坚持 “应转尽转、应转早转”,重点排查低洼地带、削坡建房户等危险区域。
截至 23 日 17 时 30 分,全省转移人数达 1044215 人,其中深圳市疏散转移约 26 万人,江门市转移超 20 万人。在阳江市江城区华龙村委会避难场所,折叠床、饮用水、方便面等物资整齐堆放,村党总支书记冯创记介绍:“漠阳江下游易内涝,所有低洼区域群众已全部安置到位。” 对于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各地落实 “四个一” 帮扶机制,确保转移过程 “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基层党员干部成为转移行动的主力军。在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驻村选调生赵家林与村民合力加固渔船,“吨位大的船光靠渔民拉不动,我们党员必须上”;在茂名博贺渔港,流动巡查车循环播放撤离通知,镇村干部逐户劝说临海低楼层住户转移,确保风暴潮来临前清空危险区域。
三、立体防控:多部门织密安全网络
面对台风带来的风雨浪潮三重威胁,广东多部门联动构筑立体防御体系。在抢险救援一线,省消防救援总队 3.8 万名指战员、5700 余辆消防车、1174 艘舟艇进入临战状态,珠海、阳江等 8 个重点地市前置 6872 名救援人员,随时应对内涝抢险、人员搜救等任务。
基础设施防护全面升级。为保障对澳门供电稳定,南方电网珠海供电局通过 23 个无人机机巢对 2400 余公里输电线路开展精细化巡视,提前排除飘移物、树障等隐患;湛江中科炼化企业清理高空物料、降低污水罐液位,科学调整装置参数保障生产安全;江门 “台山 1 号” 海洋牧场平台用钢缆固定室外设备,工作人员撤离前精准投放足量鱼料。
民生保障线同步筑牢。广州市商务局协调商超将饮用水、方便面备货量提升至平时的 5 倍,蔬菜、肉类备货量翻倍;汕尾市启动生活物资应急保障机制,确保 “菜管够、货充足”。广东保险行业启动大灾一级响应,调配 3325 台救援车辆、6106 件抽水泵等设备,台山人保财险为种粮大户清理农田排水沟渠,提前防范农田内涝损失。
四、风雨将至:防御进入决战时刻
9 月 24 日清晨,阳江海陵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内,巨浪不断拍击沙滩,警戒线内已空无一人,闸坡渔港内 800 多艘渔船整齐锚泊,船身用钢缆牢牢固定。气象部门预报,登陆前后,中南部市县将遭遇暴雨到大暴雨,局部降雨量可达 250 毫米以上,中东部沿海将出现 7 至 10 级阵风,南海北部海面风力可达 12 级。
广东省三防办发出紧急提醒,需重点防范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特别强调削坡建房居民 “住上不住下、住前不住后”。目前,全省 221 个应急避难场所全面开放,8998 名通信抢修人员、9454 名地市应急队员已在重点区域前置,各类抢险物资均已到位。
从珠江口的船舶管控到粤西的农田防护,从百万民众的安全转移到基础设施的全面加固,广东正以最充分的准备应对 “桦加沙” 的冲击。这场防御战的成效,将取决于每一个环节的落实精度 —— 而此刻,风眼中的平静背后,是千万人的坚守与等待。